從中醫藥研究論文為起點
關於半夏瀉心湯,我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出發,有一篇中國的論文,內容是關於中藥藥物交互作用的相關議題,探討半夏瀉心湯的各味藥物組成及化學成分的比較。
→ 研究主題:半夏瀉心湯及其苦降藥組主要成分含量的比較
簡單介紹研究內容,將半夏瀉心湯的藥物組成按照三種不同藥性分組討論:
- 辛開→ 半夏+乾薑
- 苦降→ 黃芩+黃連
- 溫補→ 人參+草棗
研究主要討論當半夏瀉心湯全方共同煎煮,與黃芩黃連單獨煎煮後,苦降相關的萃取物(黃芩苷、黃芩素、鹽酸巴馬汀)含量高低的比較。
→ 結論:苦降相關萃取物的含量,在半夏瀉心湯組中明顯優於黃芩黃連組。
先不論研究方法的正確度與可信度,假設結論正確,那可以試想一個問題:
Q:當今天患者需要瀉火的藥物時,複方半夏瀉心湯會是比單方芩連更好的選擇嗎?
A:若從以上研究的結論看來是可以這樣解釋,但我想全台的中醫師都不會接受這個說法;複方半夏瀉心湯有其臨床適應證型,而單味藥黃芩黃連也有其適當的使用時機,並不能單以苦降萃取物的濃度來做區別,這樣的說法明顯與臨床經驗不符。
中藥藥理的交互作用一直是許多醫藥研究人員想要突破的主題,但多年看下來,不是研究方法不夠嚴謹,就是結論與臨床經驗相左,導致中醫藥相關的研究被許多臨床中醫師抱持嗤之以鼻的態度,而這也是中醫發展停滯不前的主因之一。
臨床經驗:拆開來更有效!
與上述不同的是,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上的功效,用現代醫學口語化解釋,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:
- 抑制胃酸、中和胃酸、減少胃酸 → 半夏、乾薑、黃連、黃芩
- 重建消化機能 → 乾薑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紅棗
以半夏瀉心湯為例,若此患者表現為胃酸逆流至胸口及咽喉處,此時可以提高半夏、黃連的劑量,另外加上栝蔞實,組成小陷胸湯;
若患者久病(病以年記),可以提高乾薑、人參的劑量,中和胃酸並且溫補中焦脾胃,但要注意乾薑抑制腺體分泌的同時也會抑制口腔分泌唾液,所以患者易有口乾口渴的副作用;
在重建消化機能的部分,也可以按照患者的不同體質來挑選人參的種類,大補元氣的粉光蔘、性涼滋陰液的石柱蔘、較平補的太子蔘或是西洋蔘等,都是可以再深入探討的課題;
若患者有嚴重的賁門鬆弛,單純使用半夏瀉心湯的想法,可能連癢處都搔不到,勢必要跳脫舊有思維及框架才有可能處理好,看似簡單的「胃食道逆流」,其實病因複雜,且變化多端,中醫師需辨別病患真正的病因,才能從根本治療。